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刘云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罗明标:瞧,刘云那些潮而又潮的画事

2017-11-09 22:59:40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罗明标
A-A+

碧水清岚 120cm×118cm×3 纸本设色 2017

  开门读山:一部中国美术史最牛的要推山水画。不久前故宫展出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抢足了游人的眼球;日前中国美术馆正在举办《灵山秀水—刘云中国画展》,更是赢来了观众对山水画的热议。画者刘云,知道的人不少,不知道的人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刘云的绘画世界,瞧瞧他那些潮而又潮的画事。

  “塞罕坝”大美如潮

  刘云有些画事你看不懂,但他的画着实让人大饱眼福。

  塞罕坝,北国江南,人称世外桃源。

  1600多年前,陶渊明在归去来兮后写下了一个民族心向往之的《桃花源记》,他把心灵理想与现实卷怀结合的那么完美、那么流畅、那么新潮,几乎已融入到人类漫长的生活细节中去,具有永恒的神性。

  1600多年后,生于洞庭湖畔的刘云,行走大地寻找他的“梦江南”。其人文心性仿佛与陶渊明直接通灵,他站在时代的高度,穿越文化时空,回归艺术本体,用纪实的笔触、抒情的旋律和飞扬的诗情,写下了汇通时代精神、彰显山水大美的画卷---《清风掠过塞罕坝》。

清风掠过·塞罕坝124cm×236cm 纸本设色 2017年

  2017年11月2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清风掠过塞罕坝》观者如潮、美感如潮······“桃花源”是造境,“塞罕坝”是写真。从“桃花源”到“塞罕坝”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心灵与梦想的完美融合;实现了诗与画的交融升华。

  从沙漠到林海,塞罕坝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生命意志、闪烁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崇高力量。中国画的山水精神从本质上讲就是要直达时代灵魂。如果说《桃花源记》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图腾,那么《清风掠过塞罕坝》就是中华儿女的审美家园。

  明代大画家董其昌认为:从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古人的智慧直通心源,刘云深谙此道,但无论从自然之美还是从艺术之道讲,既要凸显大自然奇伟之雄风,又要彰显笔墨之酣畅,刘云自然有他的套路,他调动一切绘画元素,把点和线、光和影、黑与白、山与水、虚和实、墨与色,有机完美地进行视觉合成,让人直达可游可居可梦可怀的自然真境。正如刘云在创作札记中所说:塞罕坝一直沉淀在我的心灵,他蕴含着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画语,储存着这个时代最灿烂的记忆,走进塞罕坝你会顿然感到江山如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塞罕坝的伟大力量创造了我和我的艺术。

  瞧,这就是刘云,画和话都让人爽爽。

  洞庭气蒸油画潮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的油画在中国狠狠地“潮”了一把,梵高、莫奈、毕加索,不知不觉就大摇大摆地走进了中国人的视听。那时刘云而在岳阳,外面的世界好戏连台谁不为之心动?记得大学毕业时刘云画了一幅《生命》,他把东方的绘画元素注入油画创作,这无疑使他的油画有点另类。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的一位文化参赞在看过他的画后说:“你的作品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画家画的。因为里面有传统中国哲学所阐释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有一种特殊的东方美。”这种非贬既褒的阐释对刘云来说是无心插柳还是有心栽花?刘云深得中国文化的天机,他灵悟顿开琢磨用中国文化移情西方油画,如此审美判断或多或少都彰显出刘云过人的胆识和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1986年他创作的《月魂》系列油画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引起了吴冠中、周思聪的高度关注和评点,周思聪说:刘云,我在你的画里看到了一种静美,这是我多年来苦苦追求而没找到的。周思聪出彩的点评使周围的同行们恍然开悟。静美,是中国哲学的一种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生命气场。齐白石说,静气,是中国画的大美之道。当然,那时的刘云对“静”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本能。一个大画家必然有一个大美之乡,刘云生于洞庭、长于洞庭、画于洞庭,浩浩淼淼的湖光山色静气回荡,大自然的本色即艺术家的本色。《静静的湖湾》、《红菱船》、《湖上的风》、《渔姑》,这些以“湖”为媒介的作品很快就“网红”了全国各专业媒体的封面,用现在的话说:历害了,刘云。

春水树弄影 之十96cm×60cm 纸本设色 2017年

  行走,是艺术家的造化之本。齐白石“六出六归”成就了他的衰年变法。1992年刘云孤身前往广东,他想在开放的南国口岸释放心灵涌动的油画梦,然而客行他乡故土之情萦绕于怀,他发现自己堕入了迷惘、困惑、孤独的自我变局中,一年后他断然返回长沙。他的油画创作也从对“湖”的聚焦转向了对“人”的关怀。实际上《行走的人》系列作品既是艺术家的内心独白,又是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度反思,其形式更纯粹、理念更人文、内涵更深邃。接下来他又创作了一批以女性为审美主体的作品如《饮马延河》、《青春之歌》、《大江南·桥》,这批画于世纪之交的作品,仿佛让我们看到刘云的内心正翻涌着一股更强大的艺术潜流。

  梦里溪声如涌潮

  21世纪初,刘云毅然决定跨界国画。几乎没有人相信这是一个合理的抉择,以至有人说这是不可能的。但对一个大艺术家而言反常的举动正是其创造力爆发的临界点。奇迹的创造永远属于勇者,事物的理由有时直接来自结果。那天,刘云一头扎进画室完成了他的第一张彩墨山水处女作《秋爽》,时间是2002年的春天。刘云早期国画颇有点油画味道,近景构图色彩惊艳却不乏诗意,故有评论家称为“诗意彩墨风景”。其实,一个画家转型后要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审美图式,从某种意义上讲难于登天。一个大画家不但要善于化解物像,更要清楚怎样才能化解自己。面对外部的干扰刘云显示出超凡的定力和智慧。梦里寻他千百度,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是不是这种境界点燃了刘云的心灯我们无法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身处都市喧嚣的刘云无法逃逸故乡烟云和山水清音的追逐,画什么?怎样画?尽管刘云心里有一本帐,但思想与实践毕竟有距离。《梦里溪声》是艺术家早期代表作,可以说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与自己的一次对话。他一反“写实”或“写生”入画的传统,用“梦”构成了虚实相彰的美学法则,把历史时空、情感印象和诡异的色彩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作品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意蕴,是对中国山水画的新诠释、新塑形、新拓展。当代著名艺术评论家薛永年对这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古意今情,迁想妙得。

青山幽远之一  122cm×235cm 纸本设色 2016年

  的确,刘云是一个富有创想,又敢于不断自我解构的艺术家。从油画到国画看上去是跨界,实际上更接近事物真相的是灵魂向生命本体的返回,是文化向原点的复位,是艺术家自我否定又自我肯定的循环之路。他的“谈艺录”跟他的绘画一样常常把人带向一个空气新鲜的岭地。艺术,是不合理的存在。惊世骇俗的艺术洞见体现了刘云美学思想的高度和对历史文化认知的深度。惟其如此,他的绘画才具有结晶时代精神的鲜明特征和通向人类心灵的强大力量。

  中国山水画的涅槃新生其关键在我们对时代精神的理解有没有一个新高度、一种新思维、一种新境界。笔墨不是一种形式的传承,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精神的耕读。刘云是一个思想者,他把山水放在一个更加宽广的时代意义上思考,他认为一切物像都必须打上时代的烙印,一切笔墨都必须彰显时代精神,一切情感都必须融灌时代血液。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闪烁着时代心灵之光。《梦绕家园》、《梨花带雨春更浓》、《此时只有鸟语声》,这些很诗意又很中国化的作品,完全超越了传统绘画程式,荡涤了现代西方艺术之铅华,充溢着乡情、乡韵、乡愁之生命张力。

  家山入画更入潮

  从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到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到刘云的《灵山秀水梦江南》,中国山水画的时代文脉宛然长江后浪推前浪。与前俩位大师不同的是刘云以“家山”入画,把“还乡”作为永恒的艺术母题。这些平平常常的物语,正是中国山水画长期来所漠然置之的,题材之普通恰恰使艺术家的绘画表达要有更大的审美突破,要有更深厚的人文积淀。《清风掠过》系列作品,仿佛把人带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学之境。尼采说;艺术家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他从不模仿自然。刘云之所以能超越传统、超越同代人,因为他的每一幅画作,都带着心灵的慰籍和故乡情思与时代风格。

湘水树弄影 之七96cm×60cm 纸本设色 2017年

  据刘云母亲说他的名字就取于孟浩然写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或许,这是一种天意,在刘云的创作中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梦幻般的语境、感觉到一种生命内聚的宁静。其实,当代中国画最缺的就是生命之“内静”,刘云的内心总有一弯月亮、一条小溪、一片芦苇、一座山岚,还有那淡淡的炊烟下归来的老牛······这是刘云的画,也是刘云曾经的生活,折射着刘云虚怀若谷的心境。从心理学上讲刘云的性格属“内倾型”,有一种恋母情结,这与他作品中呈现出的女性美很契合。总之,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已成为他独特的审美情愫。无论是早期的油画,还是现在的中国画,都深深地烙上了故乡的印记。刘云说:“我从来没有刻意地去画什么,我只是画着内心的记忆。”正是这种“记忆”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动人的“家山”画卷。

  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以“山”为主体,以“三远”为经纬经营画面。刘云彻底颠覆了传统,他平视构图笔下的物像都是一个有机的主体,如《翠岭》系列,宛若无数的记忆“碎片”连缀一组“梦幻”境头。刘云的山水画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写实”,也不是当下语境中的“写生”。实际上他山水画塑形的美学向度不在意境,而在心灵境象的视觉合成。他的艺术表达完全超越了事物的表象,超越了一切外在的形式。2014年他创作的《清风掠过·之二十七》颇具代表性。画面有田野、溪流、山丘、农舍、树林······就是这些极其普通的景物,让我们触摸到了艺术的真实,使他的山水画品质纯真、气格独具,境象开新,成为这个时代最潮的绘画心语。

  欧洲写生又弄潮

  刘云的艺术心路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潮”。他的油画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潮”红中国;他的国画不但题材“潮”、心境更“潮”;他从欧洲写生归来作品多多新鲜多多美色多多,你说潮不潮?

湘水树弄影 之四96cm×60cm 纸本设色 2017年

  记不得是谁说过,要读懂一个画家的画,最好先读懂他的心灵。刘云是个油画家他的心灵装满了色彩,刘云又是个国画家他的情思布满了线条。《欧洲行·之系列》,在我看来是“三像三不像”即,像油画又不像油画,像国画又不像国画,像水彩又不像水彩。但用的是“宣纸设色”。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到茫然。这么“潮”的作品,是有意模糊了艺术边界?还是艺术家心灵本无边界?东方文化有一股强大的魔力,刘云的写实主义结果成了抒情诗的幻象和一个“潮人”的谜。难怪“作家会永远妒嫉画家”,你想想,当下那么多大作家从国门进进出出,哪个大作家的游记牛如市?刘云的《欧洲行·之系列》在一家画廊首展,就有藏家出大价钱欲夺人之爱。读“欧洲之行系列”就像从宣纸中伸出了一双手,把你紧紧地拽住。是艺术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性,还是审美者无法逃避东文化的撞击力?用东方艺术诠释西方风光,中国画的美学路径是否将迎来新启蒙?有一次刘云激动地告诉我,他现在画画的感觉,好象能把灵魂拈放到纸上。这种感觉很当然、很纯粹,不是身临其境者很难有“通感”。刘云很感性,他的《欧洲行·之系列》也很感性,单反聚焦,切片构图,色彩富有流动的旋律,表象很东方很人文,又不失西方原汁。如果说刘云的国画是记忆的音乐,那么,他的欧洲之行就是音乐的记忆。

  刘云的创造力总是能突围艺术之困顿,让心域自由地向外延伸和放大,用多元文化提纯视觉美,让想象穿越行役,让色彩疏远意义,使艺术在情感、情境、情调中沉淀出自己应有的品质。刘云曾说过:我每天都画画,如果我每天都要重复自己,那不要我的命。或许,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觉悟,或者说一个艺术家只有在永恒的创造意义上才能不断发现自我、发现自然、发现心灵。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欧洲行·之系列》是刘云对自我的再发现、再创造、再升华。

  本文作者:罗明标(文化学者、著名美术评论家)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刘云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